□李元冲
大家都知道江南是个好地方,而明代的江北海门是个灾害频发的穷地方。但为什么当时有江南人甚至还有江南的“王府绅民”迁移到海门来呢?
元末明初正是海门大坍塌的时期,明政权建立后,作为当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的盐场,由于堤岸受海潮袭击,盐场冲塌,盐民大量淹死。据《两淮盐法志.杂志.灾情》记载“洪武二十二年,海溢破堤,溺吕四诸场盐丁3万余人……”,逃生和逃跑的盐民更是不计其数,给明初的经济带来巨大损失,所以急需补充劳动力,恢复盐业生产。那么劳动力从哪里来?
元末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政权后,爆发了各路农民起义军争夺政权的战争,最后只剩下两支较强的队伍,一支是朱元璋领导的“红巾军”,另一支是张士诚领导的起义军。由于张士诚占据沿海一带的富裕地区,并得到江南富户和盐商们的支持,于是迁都平江(今苏州)自立为吴王。因其经济实力雄厚,军饷充足,武器不断更新,因此朱元璋和张士诚的战争打得十分焦灼和惨烈。朱元璋终于取得政权后,对跟随张士诚的旧部和江南富户十分憎恨,同时为了防止这些旧部和江南地区的居民对明政权构成威胁。于是明初洪武年间,朝廷从江南驱赶大量人口到苏北一带进行盐垦开发(史称“洪武赶散”),其中包括驱赶到当时海门境内急需补充劳动力的四个盐场(余西、余东、余中和吕四盐场)。据史料记载,被朱元璋赶散到苏北盐垦开发的除了“张士诚的旧部”外,还有大量“苏、松、常、杭、嘉、湖诸府之民”,他们中既有普通百姓,也有“王府绅民”。据说这些被迁徙到江北的民众,都是从常熟白茆港集结出发渡江的,所以“洪武赶散”民间又称“白茆抽丁”。
为了防止这些盐民造反威胁明政权,因此明初把驱赶来的煎丁(盐民)当罪犯一样管理。史料记载:每个煎丁每天都有规定的“产额”,“场官”对此“检查甚严”。为防止煎丁将食盐走私,每天要“数计其产量”,还要保证这些产量必须“纳之公仓”,发现问题立即“报究”。同时,在制度上确立“灶籍”和“民籍”,将煎丁编成“灶籍”(与民籍分开),编为灶籍后就不得复归民籍。为防止“灶籍”居民进入上层社会,所以规定“煎丁不得在官府当差”“不得投充军人”“不得参加科举考试”。更加苛刻的是“凡身隶灶籍的盐民,子孙世代只许以盐为业”,也“不得卖身富户为奴”。所以这些被赶散来的煎丁的地位还不如奴隶……
当然,随着时间推移,明代中后期这些限制盐民的规定越来越淡化,盐民及其后代逐渐与当地民众融合甚至通婚。盐民带来江南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(如耕作制度、经商理念等)和先进文化等,给苏北地区的发展注入新活力。如嘉靖年间通州各盐场在产盐的同时,还允许盐民耕种土地,种植的品种不仅有麦、豆作物,还种植当时江南的水稻,这可以从盐场所纳的田赋中看到:余东盐场年纳米“……二百零七石九斗三升四合二勺”;吕四场年纳米“……二百二十四石五斗八升九合五勺”……(摘自《嘉靖盐法志.贡课》)
下一讲《明代海门(二)——陈瑄筑“皇岸”》